近一段时期以来,绣惠镇种葱的乡亲们一直沉浸在喜悦之中,该镇生产的大葱被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
镇农产品销售公司经理陈海军捧着这有机食品证书喜上眉梢,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从2003年绣惠大葱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到今年又被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绣惠大葱的身价是越来越高了。有了这响当当的牌子,绣惠大葱成了‘皇帝的女儿’,这下可不愁为乡亲们卖葱了!”
同样,这张“有机食品”证书在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张爱萍心里更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她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绣惠大葱从普通食品到绿色食品再到有机食品,走的是一条不平凡之路,凝聚着绣惠镇党委、政府的心血,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帮农致富的真实缩影。”
“章丘大葱,绣惠正宗”。千百年来,绣惠大葱以其“高、大、脆、甜”而名声在外,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很多群众因种葱而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2002年发生的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绣惠大葱种植史上的一场“革命”。卖葱时节,一家外地客商欲向当地“葱王”王守军高价订购1000吨绿色大葱。1000吨的数目很大,并且是“高价”,这确实是一块“肥肉”。但当时却因拿不出这绿色食品证书,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由于自身条件的欠缺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它溜走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很快在镇上传开。于是,由镇政府牵头,科协和大葱协会承办及时召开了镇大葱产销座谈会,经过激烈争论和研讨,大家达成一致共识:要破解绣惠大葱可持续发展难题,必须跟上形势发展需要,在保证绣惠大葱高、大、脆、甜的优势基础上,按无公害绿色标准种植大葱。
一项新生事物的推行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是在受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的农村。多少年来,葱农施用农药杀虫、化肥扶壮已经成为习惯,要想改变这种种植“定式”困难可想而知。
“绿色食品”?这在当时许多种葱的老百姓眼里是个新鲜词,许多葱农都说:“绿色食品?啥叫绿色食品?咱这大葱叶不就是绿色的吗?这咋还不是绿色食品?”
“品牌富农”政府责无旁贷。为顺利推进“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该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省农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寿江和省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刘延年为技术顾问。为了使大葱免受“3911”、“神农丹”等巨毒农药的毒害,镇上多方争取上级支持购进了性诱剂和频振式自控杀虫灯进行杀虫。为推广性诱剂和频振式自控杀虫灯,镇上的农技人员和包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宣讲性诱剂和频振式自控杀虫灯的好处,可很多葱农不是不相信用性诱剂能够消灭飞蛾害虫,就是嫌在地里扯电线安杀虫灯麻烦。为了消除种葱农户的疑虑,镇上先让种葱大户王先本、张友臣等作科技示范。一年下来,看到这些用了性诱剂和频振式自控杀虫灯的农户,大葱不仅没有受到病虫害影响,反而长势更好,不仅省工、省钱,还从根本上保证了大葱的绿色品质,这下广大种葱户心服口服了,由当初的不接受到主动自发要求使用性诱剂和安装频振式自控杀虫灯。
为确保大葱的绿色品质,镇科协还给绿色大葱种植农户均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并制定了完整的绿色大葱生产管理加工技术规程,对有关情况随时抽查,不合格的坚决淘汰,确保了“绿色”无水分。同时,该镇不断对基地人员进行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保证了产品的高标准、高质量。 (上接一版)陈海军和张爱萍共同为记者算了一笔帐:以前大葱从种到收要打14遍农药,可现在实行新的种植标准以后,只要在种植以前在葱苗根部冲一遍高效低毒的“乐斯本”,以后在大葱成长过程中用性诱剂和频振式自控杀虫灯消灭害虫,仅此一项每亩地就能省下200——300元的农药钱,按保守的算法全镇葱农至少能省下150万元的农药钱。而这150万元钱无形中就是为葱农增加了收入。
现在,为了让更多的种葱户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绣惠镇政府又先后聘请了中国科技部的王章华和黑龙江科学院的郭春景来为广大葱农讲课,并对每亩地使用有机肥实行补贴,引导鼓励广大葱农按有机食品的标准种植大葱。
大葱再好,销售也很关键。为给广大葱农把葱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为此,该镇还组织人员连续几年参加了在北京、青岛、上海等地举办的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与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大葱销售关系,织成了一张巩固而又坚实的销售“网络”,确保了广大葱农大葱都能找到“婆家”。
从无公害产品到绿色食品再到有机食品,绣惠大葱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之路,这“品牌”之路也是广大葱农持续增收的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