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日起,茶乡婺源正式启用“婺源绿茶”商标,这标志着“中国最美丽乡村”终于告别了茶叶生产品牌分散、各自为战的历史,实现了按统一商标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婺源绿茶开始攥起拳头闯市场。
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1915年婺源绿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斗转星移,婺源绿茶如今已发展成该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全县目前拥有茶园面积13.27万亩,其中有机茶生产基地4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0%强,茶叶生态示范观光园已有5个,成了全国首个拥有4个AA级证书和7个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生产大县,有机绿茶出口占据了欧盟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全县茶叶产量、面积、出口创汇均居全省首位。目前,该县涉茶农民已达22万人,约占农民总数的80%,个体茶庄、茶叶店等已发展到126家,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茶叶加工、经营企业达32家,直接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逾6万人。仅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茶叶3500吨,实现产值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20%,茶农与上年同期相比增收1200万元。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全国知名的茶乡,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为世人熟知和认可的知名茶叶品牌。茶市上,婺源茶叶企业各自为战,“大鄣山”、“清明丫玉”、“婺绿春茶”、“林生茶”等20多个品牌各自分散运营、竞相挤压,不仅未能使婺源茶叶赢得更大的市场品牌效应,反而由于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意识和统一品牌运作,不能有效集聚科技、资金、生产、销售等资源形成拳头,增强市场吸纳效应和竞争能力,使婺源绿茶逐渐陷入了“名茶不名、品牌相斗”的尴尬境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福建铁观音借助“千店一名”,早已打造出了响当当的茶叶品牌,茶叶生产蒸蒸日上,市场营销红红火火。一位从事茶叶采购多年的河北茶商曾毫不客气地说:婺源茶叶还处于“一流茶叶、二流品牌、三流价格”的萌动阶段。
要走出“名茶不名”的误区,统一商标品牌,整合茶叶资源已是迫在眉睫。在考察取经、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婺源县今年3月开始申请注册“婺源绿茶”证明商标,6月1日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确认。“婺源绿茶”统一证明商标正式启用后,今后凡是生产、经营、销售“婺源绿茶”及茶叶制品的单位和个人都将使用“婺源绿茶”证明商标;凡是地属婺源县域内的茶叶制品及其包装物上都将标注“婺源绿茶”证明商标,从而真正实现婺源绿茶使用商标、产品质量标准、宣传口径的“三统一”,使之从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均按标准化运行,达到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效能,为加速做大做强茶叶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婺源绿茶”证明商标深入人心,婺源县近期还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在县内所有20多家旅游宾馆投放了商标宣传页,并借助各种媒体和全县500多位导游进行宣传推介,激活茶叶市场。目前,全县110多家茶叶零售点已有60%以上申办了证明商标。常务副县长吕和生告诉记者,如今该县正以启用统一证明商标为契机,积极申报茶叶地方标准,大力推介“婺源茗眉”主打品牌,并采取开辟茶产业绿色通道、设立茶叶发展基金等扶持措施,加快县域茶叶结构优化和茶叶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实现到2007年全县茶叶总产达6000吨、茶叶系列产值4亿元的目标。